一个人最大的智慧:遇事不指责,凡事多体谅-全球热推荐
2023-02-20 07:56:09
来源:领袖管理秘籍
作家亦舒曾说过这么一段话:“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,就是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,理由很简单,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,而你,不一定懂他们的生活。” 生活里,很多人都只会用眼睛,盯着他人的不是,没有深入了解,就随便评价别人,这样,只会显露自己的浅薄和狭隘。 如若一个人,出现错误,就只从外界找原因,这辈子也无法成长。 事情已经发生了,不管如何责备,也无法逆回,不要为了已经犯下的错误而过多指责,不如冷静下来好好想想解决办法,寻求下一个转机。
1
遇事不轻易指责
记得一句话说:“以责人之心责己,以恕己之心恕人。” 大意就是,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,用原谅自己的心原谅别人。 很多情况下,人都是“双标”的。 一件事发生在别人的身上的时候,可以不在意或随意指责评判。但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,那就是另一番言辞了。 发生在别人身上,是热闹;发生在自己身上,是大事。 俗话说: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,事若关己暴跳如雷。” 人就是这样,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,可以很随意劝别人包容、大度。但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,说不定还没有别人处理得好。所以,没有经历别人的遭遇,就不要指责和要求别人。很多时候,在劝别人善良的时候,想想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是否还能如此大度。 “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一模一样的。” 人也是一样,你不是我,又怎么知道我遭受了什么呢? 未知全局,不予置评。 人活在世界上,各有各的困顿和欢喜,也各有各的晦暗与皎洁。 不轻易指责,不随便刁难,这是一个人的修养。 有一句话:“人的眼睛很容易看到别人的错,却不曾了解背后的苦衷。” 总以为言语胜人,是本事,其实,却在自我消耗。 接受和宽容别人的短处,也是与自己和解。2
(资料图片)
管理情绪
情绪与我们如影随形,懂得控制情绪的人,实际上已经成功了一半。 遇事不急不躁,沉稳应对;做事踏实可靠,言行一致,这样的人才能走得更远。 心理学中,有一个名词叫做“野马效应”。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,他们专门吸野马的血,而野马无法摆脱他们,从而造成许多野马被折磨致死。 但其实,蝙蝠吸的血远远不足以让野马死亡。 野马真正的死亡原因,是蝙蝠吸血时他们本身的过度反应,他们的暴怒和狂奔导致了他们的死亡。一旦任由情绪泛滥,人就会沦落为情绪动物,失去理性自考的能力。 而正确认识情绪,是实现情绪控制的第一步。 掌握情绪,从来不是压抑情绪。我们需要做到的,是我们与正常情绪和解;我们需要避免的,是我们被极端情绪控制。 管理情绪,带来的不仅仅是平和的心境,更是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,重新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视角。
3
凡事多体谅
人生在世,各有不易。所谓尊重,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言语或是感人的壮举,有时只要能对别人多一份体谅和理解就够了。
你将心比心,我以心换心,这就是最好的尊重。
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,说得正是这份体谅和尊重。三国时期的蜀国,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。 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,性格孤僻,讷于言语。 蒋琬与他说话,他也是只应不答。有人看不惯,在蒋琬面前嘀咕说:“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,太不象话了!” 蒋琬坦然一笑,说:“人嘛,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。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,那可不是他的本性;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,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。 所以,他只好不做声了。其实,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。” 后来,有人赞蒋琬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。
现实中,我们往往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。
而事实证明,一直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别人,所得出的,永远都是片面的结论。
所以不妨换位思考, 彼此多一份理解和体谅。
将心比心,多点理解、懂得、尊重、知足,人生一定会多点成熟、幸福、快乐、放松。 遇事不指责,凡事多体谅,是一个人最大的智慧。转载自百度文库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告知
转发传递智慧 |感恩分享
你若喜欢,别忘了点个在看